泉州:產業增實力 城市提品質
產業增實力 城市提品質
過去一年,泉州不斷促進產城融合,提升城市綜合實力,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04.17億元,環灣建成區面積拓展至240平方公里
產業與城市如“車之雙輪、鳥之雙翼”,產業強為城市固根基,城市興為產業添后勁。過去一年,泉州面對復雜嚴峻外部環境和本土區域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,經濟穩中提質,產業結構持續優化,新動能加快培育,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,城鄉面貌加速更新,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。
新型工業化,以產業聚人氣、興城市——
產業是城市經濟的靈魂,城市要變強,離不開產業實力的強大。專注于一件衣、一雙鞋、一片紙、一塊薯片、一個水龍頭,泉州一路走、一路拼,形成了今天的紡織鞋服、食品飲料、建材家居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,以及超兩萬億元制造業大盤。站在新發展階段,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升級,新興產業需要成長沃土,泉州通過創新引領、擴大招商引資、工業(產業)園區標準化試點等系列舉措,共同護航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向數字化要效率,2021年,全市推廣數字化生產線120條,建設數字化車間15個,新增“上云上平臺”企業1000家,培育5G示范場景應用案例57個,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。
實施“產業鏈招商季”活動,深入開展12個“抓項目、促發展”系列專項行動,聚焦央企國企招商、外資領域招商、重大產業招商、新基建項目招商四個方向,去年以來,全市累計簽約項目一萬多億元。
完善基礎設施配套,加快推進工業(產業)園區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,為產業引得進、人才留得住提供物理承載空間,去年,先行啟動建設的14個工業(產業)園區標準化試點項目,總占地2367畝,計劃總投資132億元,由國企先行先試,全力推動組織實施,通過試點探索,推動一個園區試點集聚一個產業,通過龍頭企業牽引,形成一個產業鏈配套,打造一批園區標準化試點新標桿。
新型城鎮化,以城市留人才、促產業——
苦練城市“內功”,開展“城鄉品質提升年”活動。泉州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、片區滾動開發,推動環灣組團整體崛起,大力提升綜合承載力和創新要素集聚力。
高標準規劃拉開城市未來發展骨架。去年,在完成255平方公里“兩江一灣”海絲新城總體城市設計后,泉州啟動海絲新城東海中央活力區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征集競賽,著眼于突破城市發展能級、助推城市品質升級,高標準高起點推進“跨江發展、跨域融合”。
片區更新改造實現顏值“逆襲”。32個片區更新改造完成投資181億元,504個老舊小區改造有序推進,計劃用3—5年時間,打造一批設施齊全、功能完善、形象良好的新片區。
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力大產業發展。繼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主線、江濱南路南安段、省道215線等項目通車之后,去年7月,泉州灣跨海大橋降低通行費用,11月,福廈客專泉州灣跨海大橋貫通,“聚城暢通”19個項目也已深入實施。
文化遺產閃耀世界,古城微改造彰顯大智慧。去年7月,世遺泉州吸引國際關注。而圍繞“古城活化、古街復原、古村提升、古厝保護”,泉州將歷史文化保護融入城鄉品質提升“一盤棋”,用低沖擊、微干擾的“繡花”功夫,守護城市“根”與“魂”,讓城市愈加散發宜居宜業魅力。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、29條街巷綜合提升工程相繼開展;金魚巷微改造工程、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榮獲2019—2020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大獎,泉州古城保護提升項目示范全國。
回顧過去,是為了更好前行。新形勢下,泉州對產業與城市有了更深刻認識、更長遠謀劃,更加堅定了產城融合、雙輪驅動之路——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,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,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功能,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并駕齊驅、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。就在今天上午,我市召開“強產業、興城市”雙輪驅動動員大會,踔厲奮進、篤行不怠,擂響戰鼓再出發。
相關新聞
1、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,不論原創或轉載,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,不做任何商業用途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2、本網原創之作品,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,并請注明出處。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0595-22128966 郵箱:admin#qzwhcy.com(替換#為@)